关于“抽陀螺”的课文原文,目前广泛流传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主要有两篇不同作者的作品,分别适用于不同年级。下面内容是两篇课文的原文内容及背景说明:
1. 金波《抽陀螺》(三年级下册课文)
作者:金波(著名儿童文学作家)
主题:通过回忆童年抽陀螺的游戏,表达对传统童趣的怀念和抗战时期的民族情感。
课文原文节选:
> “杨柳活,抽陀螺。”
> 这是我童年时学过的一首童谣中的两句,说的是初春时节,孩子们常玩的一种游戏。
> 陀螺,是一种很简单的玩具,小孩子自己都可以制作。找一块木头,削成一寸多高,直径也一寸多的圆柱形,再把下端削尖,尖端安一粒滚珠,陀螺就算做成了;再做一根鞭子,就可以玩儿起来。
> 玩的时候,先得从鞭梢缠起,缠住陀螺的腰身。直放在地上,用手指按住陀螺顶端,用力一拉鞭绳,陀螺就在地上转起来,再用鞭子不断抽打,越抽转得越快。
> ……(中略)……
>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,不知是谁,把“抽陀螺”改叫“抽汉奸”。这个新名称,很快就被大家认可。一说起“抽汉奸”,我们的鞭子抽得更响、更有力,把那些投敌卖国者视作陀螺,一鞭一鞭抽得它在冰上团团转,很是解气。
> 有时候,大大众在一旁看着,也会走上前来,和我们一起抽它几鞭子。
结构分析:
2. 高洪波《陀螺》(四年级上册课文)
作者:高洪波(深入了解在教材中为《陀螺》或《抽陀螺》)
主题:通过自制陀螺到获得叔叔赠送的陀螺并战胜对手的经历,揭示“人不可貌相”的道理。
课文原文节选:
> 在我的故乡,陀螺不叫陀螺,叫作“冰尜儿”,顾名思义,就是冰上的小家伙。
> 做冰尜儿用的是木头,柳木、榆木、松木、枣木、梨木都可以。抽打冰尜儿,当然是在冬季的冰天雪地里,最好的场所是冰面。好的冰尜儿尖部嵌一颗滚珠,转起来能增加许多妩媚。顶不济的,也要钉上一枚铁钉……
> ……(中略)……
> 我的陀螺刚一露面,就招来了一顿嘲笑。的确,在各色帅气的陀螺面前,它长得不伦不类,该平的地方不平,该尖的地方不尖……
> 然而世间许多事都是不可预料的……一个大陀螺的主人开始傲慢地向我挑衅。大陀螺摇头晃脑,挺着肚皮一次次冲过来,我的“鸭蛋”则不动声色地闪躲……终于无法避开,它们 地撞上了!
> 奇怪的是,我的陀螺个头小,却顽强得出奇!……结局呢,大陀螺在这个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对手面前,彻底溃败了。
> 小编觉得哲理句:
> 这真应了一句古话:人不可貌相,海水不可斗量。
核心情节:
两篇课文的区别与教学定位
| 对比项 | 金波《抽陀螺》 | 高洪波《陀螺》 |
| 适用年级 | 三年级下册 | 四年级上册 |
| 核心主题 | 传统游戏乐趣、历史记忆 | 成长启示(平凡中的胜利) |
| 写作特色 | 口语化叙事,结合抗战背景 | 心理描写细腻,哲理升华 |
| 教材选段 | 全文9段,突出集体游戏场景 | 分13段,侧重个人经历与感悟 |
说明
1. 版本确认:
2. 教学资源:
如需完整原文或教学设计,可参考教材原文或教师用书,亦可通过链接查看详细解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