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我们该忘了郭采洁?
救命啊,谁能把顾里从郭采洁身上驱魔啊?这句话完美概括了观众对郭采洁演技的集体焦虑。从《小时代》系列开始,郭采洁塑造的顾里形象太过深入人心,以至于在后续作品中,我们看到的不是新角色,而是顾里的各种变体。特别是最近上映的《喜宝》,郭采洁的表演再次引发了广泛讨论——我们是否该忘了郭采洁,不再期待她突破顾里的桎梏?
顾里附体:郭采洁的演技困境
“没有物质的爱情就像一盘散沙!风一吹!就散了!”顾里的这句经典台词似乎成了郭采洁演艺生涯的诅咒。小编认为‘喜宝’里面,郭采洁的表演呈现出三种令人困惑的情形:气若游丝的面无表情、做作的假装单纯、以及毫无章法的鬼哭狼嚎。这不是剑桥女高材生喜宝,而是”悲惨的顾里后传”——家里破产又得了绝症,塑料姐妹花都跑光的顾里。
更令人遗憾的是,郭采洁与角色设定严重不符。喜宝是大胸脯的剑桥学霸,聪明绝顶又凉薄世故,而郭采洁无论是外形还是气质都更接近”幼齿美”路线。如果她能找回台湾时期的天真感,或许更适合演勖聪慧这个角色。但现实是,我们看到的只一个努力挣脱顾里却失败的郭采洁。
《喜宝》失败背后的多重缘故
该忘了郭采洁小编认为‘喜宝’里面的表现,不仅由于她的演技难题,整个电影制作都堪称灾难。从选角到场景布置,从年代感到价格观处理,处处透露着敷衍和不用心。71岁的张国柱与面孔稚嫩的郭采洁站在一起,不是父女恋而是爷孙感;勖家大宅像员工团建的度假村;剑桥圣三一学院被简化为”TC”——这些细节的失败共同造就了一部令人”如坐针毡如芒刺背如鲠在喉”的作品。
电影对原著的改编更是灾难性的,把复杂人性简化为狗血剧情,把亦舒式的物质描写拍成了土味炫富。喜宝与勖存姿之间微妙的权力关系被处理成纯爱故事,完全失去了原著的深度和魅力。这种改编不仅辜负了原著粉的期待,也让新观众对亦舒作品产生了误解。
我们是否该忘了郭采洁?
面对郭采洁持续的表现滑坡,观众难免会产生”该忘了郭采洁”的想法。但与其说是放弃,不如说是对演员转型的期待。郭采洁需要的不只是驱除顾里这个角色,更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表演方式和角色选择。
或许,郭采洁应该暂时远离这类复杂角色,回归本色演出,找回《一页台北》时期的天然灵动。观众愿意给演员成长的空间,但前提是演员自身要有突破的梦想和能力。否则,”该忘了郭采洁”可能真的会成为观众无奈的选择。
从顾里到喜宝,郭采洁的困境提醒我们:一个角色可以成就演员,也可能成为演员的牢笼。我们期待看到郭采洁真正突破自我的那一天,而不是在一次次的失望后,不得不说”该忘了郭采洁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