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知识

两农民获评职称引热议?媒体:不必惊讶的三大理由

农民评职称为何引发关注?

“面朝黄土背朝天”的农民也能评职称?近日,河北石家庄两位农民获评初级职称的新闻冲上热搜。不少网友惊讶:种地也要考职称了?事实上,这并非新鲜事——自2018年中央推行试点以来,全国已有超万名”绿领”获得专业技术认证。

农民职称评定打破传统认知的背后,是现代农业对技术人才的刚性需求。正如专家所言:”现在的农民早已不是挥锄头的形象,他们中很多人掌握无人机植保、智能灌溉等技能,贡献不亚于实验室科研人员。”那么,为什么社会对”两农民获评职称”的现象仍感意外?

三大理由告诉你”不必惊讶”

1. 政策已推行五年,多省早有案例

翻阅政策文件会发现,农民职称评审试点职业早在2018年就已启动。山东已有7600余人获评职称,吉林今年更诞生300名”高质量农民”。2022年新版《职业分类大典》明确将农业经理人等纳入职业体系,为评审提供制度保障。

这种变化源于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就像石家庄政策所示,评审不卡学历论文,重点考察”带动500户增收1200亩”的实际效益。当农民从身份转变为职业,技术认证天然水到渠成。

2. “土专家”确有真本事

获评职称的农民个个都是实战派。李永平推广20多个新品种助农增收110万,于江的托管服务让1.75万农户年增收3万元。中国农科院专家指出:”陕西苹果新品种多由农民选育嫁接,他们的经验科研院所替代不了。”

现代农业需要既懂物联网监控又会市场经营的复合型人才。正如那位调来东北收割机、为每亩省20元的”技术派”农民所说:”现在的农业,早就不是认不清杂草的门外汉能玩转的。”

3.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标尺

面对农业人才断层困境(大专以上从业者仅0.9%),职称评审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突破口。浙江4位农民获评正高职称后,涉农高职生从业比例五年提升5%。全国人大代表王晓梅说得好:”要让年轻人觉得务农是份体面职业。”

虽然目前职称不与收入直接挂钩,但获评者能获得技术扶持、项目优先等红利。就像网友调侃:”以后相亲简历可以写’高质量农艺师’了!”这种社会认同,正是乡村留住人才的关键一步。

写在最终:从”身份”到”职业”的跨越

回看”两农民获评职称”的争议,本质是大众对农业刻板印象的刷新。当00后新农人用直播卖货、用算法养猪,传统农民形象早已迭代。职称评审就像一面镜子,照见了现代农业的诚实模样——它需要技术,需要创新,更需要被看见的价格认同。

正如人社部数据显示,快递员、育儿嫂等职业相继纳入职称体系。在这个”行行出状元”的时代,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”农民凭什么评职称”,而是”为什么现在才评”。未来,当更多”田秀才””乡创客”获得社会认可,乡村振兴才真正有了人才底气。


返回顶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