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与电影的彩色记忆
还记得那个比手机还小的MP5屏幕吗?十年前,它就是我的”私人影院”。《歌舞青春》的旋律、《盗梦空间》的梦境,都在这个巴掌大的方寸之间点亮了我的全球。正如那篇《致电影的一封情书’里面所说,电影像一位老友,陪我度过了最单调的高三时光——周六晚上的两小时观影,成了支撑我的灵魂粮仓。你是否也有这样的体验?当同龄人埋头题海时,我却由于《这个杀手不太冷》里的盆栽而心头一暖,由于《龙纹身的女孩》的悬疑情节暂时忘却了第二天的模拟考。
从小屏幕走向大银幕的蜕变
高考结束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?对我而言,是冲向IMAX影院!还记得2012年那个夏天,我拖着行李箱刚到北京报到,就迫不及待跨越大半个城市,只为在CBD的巨幕上二刷《蝙蝠侠:黑暗骑士崛起》。大学时代的我简直是个”影院永动机”——百周年纪念讲堂10元的特惠票、和室友们看完《我的少女时代》后哼着《小幸运》走回宿舍的场景,现在想来都带着青春滤镜。那时候电影市场正野蛮生长,我也在烂片与佳作的交替中,逐渐练就了”鉴片雷达”。你看,这份《致电影的一封情书》里藏着的,不正是我们共同的成长轨迹吗?
在纽约与电影谈一场跨国恋爱
如果说国内观影是初恋,那在纽约的日子简直像和电影热恋。在AMC Empire 25的25个影厅里”流浪”,在格林威治村包场看《至爱梵高》,跟着《曼哈顿》的取景地走遍大街小巷…电影里的纽约与现实重叠时,那种奇妙感让人热泪盈眶。特别记得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放映时,满场的华人观众让异乡变成了故乡。正如那封情书里写的:”开始是生活模仿艺术,后来变成艺术模仿生活”。
写在胶片上的永恒告白
疫情后重返影院看《盗梦空间》重映时,我突然懂了——这十年,电影早就不再是简单的娱乐。它是MP5里模糊的画质,是IMAX厅震耳的声浪,是纽约影院座椅上留下的温度,更是平凡生活里最华丽的造梦机。这封《致电影的一封情书》写到这里,最想说的是:谢谢那些光影教会我保持好奇,谢谢黑暗影厅里流过的泪与笑,谢谢每个故事让我多活了一次人生。下一个十年,我们银幕见!